close

1599674555514.jpg

我們自由,我們在快樂的眼睛中自由。
那美麗盛行,我們喚起愛。
這是愛的喜悅,在這個天堂 ,在新的一天。

 

怎樣才能過上逍遙、自在的生活?莊子心中的「成功人生」

《莊子・逍遙遊》一開始,說了一個「北冥有魚」的故事。在遙遠的北方大海中,有一種大魚,身長好幾千里,名字叫「鯤」。鯤最後化為一隻大鳥,飛到廣闊無垠的地方。接下來莊子感嘆一句:「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莊子表面上是反問,這隻大鳥看見的青色天空,真的就是天空真正的顏色嗎?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然而,要知道什麼是錯,就得先知道什麼是對的。但既然連鯤都不曾看見天地真正的顏色,人類自然也不可能真正走遍世界,又憑什麼定義什麼是「對」的呢?所謂的正,其實只是主觀意見而已。

每個人的觀念、思想不同,不該只從自己觀點,《莊子》的好,在於讓人領悟「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當你覺得自己最對、最好的時候,請自問「我達到最高境界了嗎?」就會發現,自己沒有資格評斷別人的對與錯。

舉例來說,有一類工作者,專業表現傑出,對工作責任感強,自我要求又高。但當他被升任為主管時,卻以同樣標準要求部屬,並自認「以身作則」,「連我(主管)這麼努力,沒達成目標,都會自動加班,你(部屬)為什麼做不到?」,但這其實就是拿自己的標準,要求別人。因此,《莊子》要教的是破除成見、框架、習以為常的價值觀,只是這個挑戰的對象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成功不只有一種標準,名聲只是生命過客。莊子對於世俗所謂的成功,提出反思,他說了一個「堯讓天下於許由」的故事。有一天,堯遇見許由,深談之後,堯感嘆,論才幹,自己與許由相比,就像火把與太陽的差距,所以堯想把帝位讓給許由,認為他一定讓天下更為繁榮。但許由拒絕了,並解釋,「堯啊,你治理的天下已經太平,我代替你也不一定變更好。」,況且對他而言,治理天下為的是什麼呢?難道是為了博得更好的名聲嗎?

名聲其實只是達成目標得到的附加價值。實質的生命內涵不是生命的主人,名聲是賓客,人難道要追求這些嗎?莊子認為,人的一生,如果在意別人怎麼看你、怎麼說你、怎麼想你,煩惱跟麻煩就永遠不會有結果。

舉例來說,金錢的發明是為了方便人們換取物品,取代以物易物的不方便,但最後卻演變成財富累積、互相比較的工具,反而使人們勞心傷神。如果不在意他人對你的看法,對金錢、功名不那麼在意,才能真正地做自己。

莊子的學說可以幫助我們提醒自己,不要強迫他人接受你的價值觀,或以他人的成功標準來要求自己、要求別人。

《與人同贏》作者約翰.麥斯威爾指出,領導者不但是知路人、行路人,更是一位「指路人」。與其強迫他人接受自己的想法,不如常自問「他人所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我努力工作的原因,也能驅動他人嗎?」,多多聆聽他人的觀點,思考邏輯,才會知道如何引導他人發揮潛力,和你一起達成目標。

你認為的好機會,別人不一定認同。一宋國商人想做跨國帽子生意,最後卻發現越國的人沒有戴帽子的需求,而生意失敗。莊子想藉此故事讓人領悟,不要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別人身上、不要被世俗的價值標準綁架。

自己以為好的,別人不一定認同,沒有人能全知全能,既然人都有所不知,自然沒有所謂的正確答案。

什麼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讓自己更快樂的生活態度。因為低薪、看不見未來,在變化劇烈的時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尋找光亮。恐懼失敗,但卻不知道從何努力起;害怕被埋沒,卻又覺得未來的路茫茫;甚至,有時候努力也不一定會有結果……。根據統計服用抗憂鬱劑的人口超過上百萬人,且增加趨勢,看身心科的人越來越多。雖然這個時代擁有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快捷,但是人常在向外「追求」的時候忘記根本,「這樣的時代我們真的需要一種學問,來提醒自己什麼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人人身上都要有一部經典」透過這個經典的觀點立身處世、待人接物,才能回應所有問題。老子的《道德經》和莊子的《莊子》。

把照顧自己的內心,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老子與莊子皆為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當時戰火頻仍,人們生活非常不安定,三餐溫飽都可能是問題,甚至連生命都有可能失去。那時候的不確定性,是所有的「有」都會消失、所有的「常」都在變化。身為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與哲學家,莊子把對外在世界的憂患意識轉向內在,尋求內心的平靜。

舉例來說,當時大家為了生存,不是忙於侍奉君王,就是照顧親人。然而,莊子提供第三條路:

「自事其心」,把關照自己的心當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不管世代多亂,你還是能「乘御」(乘車、駕馭)它,而不是被時代輾壓。其實,這樣的能力,就如同現代社會所說的「韌性」。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們是不是有力量能夠抵擋逆境?

老子最重要的內涵是「道法自然」,他希望大家都能回歸自我,不要用社會的標準或認同來規範自己,才能活出生命的內涵、走出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
「無為」「逍遙」並非態度消極,是放下執著、別只追求外界認同。

不過,在許多人的認知中,老莊思想是比較消極、出世的。比方說,老子提倡的「無為」,就是什麼都不做,而莊子強調的「逍遙」,則是什麼事都不管的消極表現。其實,老子強調的「無為」,指的是無心、自然的為,「你的心沒有執著,就不會有成見或偏見,」,如果你用自己的標準看待別人,就會產生對立,「別人只是跟我們不同,不代表他們不對,」,放下自己的標準與成見,才可以成全共好。

而莊子更是曾說過:「治國去之,亂國就之。」一個國家(或公司)如果治理得很好,你就可以離開了;一個快要倒的國家,才需要你去幫它。換句話說,莊子是個有心救濟天下的醫生,但他的方式不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而是教人強化自我。把向外追尋、徬徨的眼光,轉向自己的內心,「他的虛靜(沒有負面情緒、多餘的雜念)不是與世隔絕,他是在烽火連天裡,追尋內心的虛靜。」。

老子與莊子的共通點,就是希望人們不要過於追逐名利,要回過頭來思考,生命最核心的價值 。老子是「退而保全」,莊子則是「跳脫依賴,得到自由」。老子的概念是放下自己、成全共好,用退讓保全生命;而莊子,他不需要靠外界的肯定來證明自己,就能得到快樂。

arrow
arrow

    Bren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