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8541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這首詩歌頌田園生活的恬靜閒適,表現詩人與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

是陶淵明著名的 "飲酒詩" 詩篇之一。

詩人通過描寫農村的美好風光,展現自己閒適的生活和超脫的心境,

語言平淡、清新自然,無任何矯情,自然天成,摒棄纖麗浮華的敷飾,

寫出詩人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感情,露出真樸淳厚的美質,令人讀來萬古常新。

 

寄身在俗世間,卻沒有車來人往的塵囂喧嘩。

問你怎能得如此呢?

心境若能遠離人事的煩雜,居處自然就偏僻寧靜了。

在屋東的籬邊採摘菊花,偶抬頭一見廬山,益覺悠閒自得。

黃昏時分,雲霧繚繞,山色佳美,倦鳥成群結伴歸林。

這樣的生活中有著真實淳樸的意境,我已經領悟了然,

心想辨說分明,卻一時不知如何表達。

 

詩詞前半部份,著重敘說「心遠地自偏」的道理;

後半部份,意寫欣賞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

 

起首四句,詩人自述高蹈絕俗的真隱心境。

他歸隱田園是為了脫離官場,不願以愛丘山、愛自然的本性,去適應世俗、去換取富貴。

正因如此,所以他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並深刻感悟到「心遠地自偏」,也就是「境由心生」的理趣。

 

「採菊東籬下」四句,是寫陶醉自然的樂趣,展示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詩人由偶然舉首而見南山,也極自然地發現夕照下的山嵐無比優美,

而結伴回巢的飛鳥又是那麼的自由自在。

這種無拘無束的情境,正是詩人悠然淡遠心境的投射,

展現了人與自然和協一體的真善美。

 

末兩句,點出全詩意境只在「真」。

詩人從自然的「真」中,說明真意為何?無非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與自在。

妙悟宇宙人生的真諦,其餘辨說當然也就沒有必要。

如此「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 "盡在不言中" 境界,

也給讀者留下了探勝不盡的言外之意。

 

試想,多少人「採菊東籬下」,又有幾人能「悠然」見南山 ?

又或是見山不「知」山,而渾噩終日 ?

更何況體會到山夕「日氣佳」,看著天空飛鳥「相與還」,

日落時分,山景尤佳,飛鳥相伴而還,

萬物各順其自然,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砂一石,

各本其份,各歸其命,人又何嘗不該是如此 ?

然則時人鎮日庸庸碌碌,早已將天生自然、無爭和諧的本性拋諸腦後,

又如何能體悟箇中的自在悠然之美、或是天生造我的本意為何 ?

詩人之所以能「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正因其懂得「心遠」,

而所遠者,無非世俗喧囂、名利爭奪,所以才能領會天地之美、生命之美。

偉大的田園詩人陶淵明的詩不僅是因感貧困的日子與生活的磨難豐富了他多感而敏銳心靈,

留下了洗滌塵慮、純淨真樸的文章,創造了一個無數人為之嚮往神馳的理想世界。 

若是沒有超凡脫俗的品性,和對人生了悟明徹的心境,何能有如此海闊天空的詩作 ?

在自然中超脫,在超脫中自然,是陶淵明追求的人生的大化之境,陶淵明做到了。

於是,陶淵明獲得了無求於世俗不為形役的精神自由,

陶淵明的詩,更留給人們永遠的真善美。

" 桃花源 " 成了塵世人心中安樂邦的代名詞,

讓人在汲汲於名利下有了自省與反思的力量,能感動了市井小民的我們,

大文豪蘇東坡也把他的詩當作寶,身體不適時即讀陶淵明的詩是一種療欲治病的作用吧 !

對我而言,陶淵明的清風秀節,恬淡樸拙,不流於俗,

詩詞意境亦是我心之嚮往的 " 桃花源 ",

他的田園詩體與處世態度,也為我的繪畫樹立了典範。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rendan 的頭像
    Brendan

    吳景源畫室

    Brend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